- A+
只有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我们才能理性地审视过去经济发展的经验,反思长久以来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带来的教训。才会时时警醒不能重蹈覆辙,才能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孙艳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并强调推进绿色发展。绿色发展这一理念不仅凝结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传承和发展,也凝聚了我们党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更是凝合了我们党对人民利益至高无上的考量。笔者认为,人民的利益至上,正是绿色发展的着眼点。
只有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我们才能理性地审视过去经济发展的经验,反思长久以来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带来的教训。才会时时警醒不能重蹈覆辙,才能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我国过去一直在走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忽略了资源成本和环境代价。因此,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自然资本的短缺成为限制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过去的经验教训告诫我们,要确保人民利益至上,就要主动摒弃唯GDP论英雄的政绩观,自觉遏制无节制地向大自然掠夺资源、无限度地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生产和消费行为,用绿色发展方式破解发展中的难题。
只有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我们才能客观地正视当前优美生态环境短缺的现实,直面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生态环境问题,才会听到人民群众的诉求,才能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环境系统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公共物品消费上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征,导致市场供给失灵。因此,政府的有效供给,是保障良好生态环境等公共物品配置充足的基础。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干净饮水、安全食品、优美宜居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发展规模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已经成为绕不开、躲不过的生态环境危机。正如恩格斯所讲的“人类对大自然的每一次胜利,都会招来大自然的报复”,然而承受大自然报复的主体恰恰是人民群众,雾霾、沙尘暴、水污染等问题,不仅降低了公众的幸福感,同时也影响了政府形象。人民的利益至上,我们就会真正听到公众的诉求,敢于面对问题,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诸多矛盾相互叠加的严峻挑战中,看到资源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意识到解决问题的迫切性,认识到绿色发展的重要性。
只有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我们才能认真地重视未来的发展趋势。面对资源环境的历史欠账,洞察自然资本短缺、生态系统退化带来的挑战,才能秉持代际公平的原则,处理好当代与后代的关系。
发展伦理的终极尺度,是全人类的健康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其重要的命题之一是:“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能侵犯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权力。”人民的利益至上,就不能不负责任地开发和消耗资源,不计代价地污染生态环境;不能只要金山银山,不要绿水青山;不能只注重当代人的福祉,不顾及后代人的利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任何时候都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人民的利益至上,这是共产党人才有的视野和情怀。有了这样的视野和情怀,就会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中,不忘造福人民的初心;就会从人民群众利益着眼,努力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就会直面资源环境透支的严峻现实,积极破解事关全面小康、事关人民生活质量、事关民生民意的生态环境难题,把绿色发展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绿色兴邦、绿色富国、绿色惠民。
作者单位:中共吉林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