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位于辽宁省大连市长兴岛的一家石化企业近日需要办理技改项目的环保审批手续,办事人员从企业开车10分钟到长兴岛环保办公室递交了相关材料,而在几年前,则要驾车两个小时到大连市内办理。
如今的便利得益于大连市环保局大力推动的审批权力下放。按照“信息跑路,群众省步” “只设路标,不设路障”等创新原则,大连市将原有市级环保审批权限绝大部分下放至各区、市、县,并将审批流程大幅精简。
一系列简政放权的措施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又为企业节省了人力、物力、时间成本。同时,简政放权不是一简了之、放任自流,大连市环保局坚持让“放、管、服”无短板,不缺位,齐头并进。
超前干预 控制源头
“‘先照后证’实施以后的一段时间内,针对环保部门的信访量暴增。”说起来,大连市环保局审批办副处长程倩有些哭笑不得。
原来,按照国家要求,环保审批不再是工商注册登记的前置审批事项。可企业往往在取得营业执照后办理环保手续时,才发现选址不符合环保规定。这时,企业可能已经进行了大量前期投入,因此纷纷对“卡住不办”的环保部门进行投诉。
看到企业蒙受损失,环保部门的工作人员也非常着急,但是又不能对不符合环保政策要求的项目“高抬贵手”。怎么办?审批办的同志们想到了工商部门。
经过多次沟通协调,大连市工商部门同意将“11项项目选址主要环保禁止性规定”,纳入全市工商注册《住所(经营场所)承诺书》告知内容,让企业在办理工商注册登记的第一时间就同步了解后续环保审批的相关选址规定和要求。
“这项措施从源头避免了申请人错误选址造成投资损失,一经实施,针对环保部门的投诉量马上就降下来了,也给我们后续的环保审批工作打下良好基础。”程倩笑着说。
大连市环保局还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备案无效公示平台,通过平台将无效备案信息向社会公开,同时向工商部门和建设单位出具备案无效函,让违规行为无处遁形。
“管理跟不上就是盲目地放。”大连市环保局局长张海冰说,“放管服重点在管,不能什么事都管,而是有效管理,有的放矢。”
优化管理 谋求创新
不仅要管住,更要管好,在“放、管、服”的过程中,大连市环保局力求创新,优化管理模式。
以往,建设项目的相关信息要录入5个不同的平台,而且录入标准、格式都不统一,既有很多耗时费力的重复劳动,又不便于查询。
环境保护部提出开展全国环评审批信息联网报送的要求后,大连市环保局抓住机会,向辽宁省环保厅争取专项支持,结合工作中的实际情况,对辽宁省建设项目管理系统进行个性化的二次开发。
经过反复沟通研讨,大连市在省平台功能的基础上增设了许可事项核查信息、逐级审核签批、许可文书生成、不定向查询及自动报表等多种实用功能,实现了建设项目网上审批、实时办理、同步公示。
虽然平台开发颇费了一番功夫,但是使用效果非常明显。目前,大连市各区县的建设项目网上审批全都统一格式、统一标准,保证建设项目录入系统后直接形成一整套规范的电子档案。从企业申请开始就有了全流程电子记录,对环保部门各环节的审批时间都有了硬性要求。同时,平台还实现同步分拨至监管部门,成为监管依据。
“下一步我们将推动平台信息接入移动智能终端,到时候任何一位执法人员在现场都能查到项目的环评审验详细信息。”说起来,程倩掩饰不住自豪。
服务跟上 鼎力支撑
一些法律法规空白的项目怎么批?什么样的项目不违规但容易引起群众投诉?审批权下放了,但是面对各种的实际情况,区县环保部门能不能接得住、管得好?
大连市环保局迅速将工作重心由“自己审批”转到“辅导帮助”上,通过强化对内服务提高全系统对外服务的能力。按照程倩的话:“项目审批权放下去,我们的人也跟下去,手把手地教区县同志办几次,他们就熟悉了。”
为了切实解决环评审批中的疑难问题,大连市环保局专门成立建设项目环评审批难点业务问题协调解决工作领导小组,由副局长曲晓新任组长,对区县环保部门的难题直接进行指导;比较复杂或专业性强的,根据问题类型组织各相关部门和专家集体研究提出解决方案。
大连市环保局还编制了《建设项目环评审批指导手册》,囊括2013年以来国家、省、市出台的有关环评审批管理政策法规文件近110个,分发到基层,并定期开展面对面培训。
为了方便群众监督,大连市环保局建设了大连市环境影响评价网,引导企业免费公开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为了进一步规范环评中介服务、方便企业查询比较,大连市正在构建中介机构平台,利用网络将各中介机构的基本信息、环评师信息、历史业绩及考核情况等进行公示。
在大连市环保局,“放、管、服”已经成为一个链条,就像张海冰说的:“三者缺一不可,放是有管理的放,服务是全面服务。在放的同时加强管理,增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