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共享单车僵局,不妨“开门引流”

  • 解锁共享单车僵局,不妨“开门引流”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环境时评

曾经一时风光无两的共享单车,似乎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近来“不好的消息”颇多。

比如,共享单车关停和禁投令后,不少城市街头的共享单车只剩下双寡头格局。然而,作为双寡头之一的某个共享单车品牌,由于部分海外市场撤离、退押金一再延迟、与多家网贷平台合作等表现,令市场再次对其资金链健康担忧。甚至有自媒体发文称,“共享单车大败局,中国创业史上最疯狂试错”。

而在众多共享单车平台陷入困局的另一面,检索媒体报道可发现,像上海、广州、长沙、西安、济南、三亚等多个城市,又出现了街头好车难寻的尴尬。

共享单车市场在短期内上演如此大的风云变幻,的确让人始料未及。这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企业的管理能力跟不上投放数量,这与资本市场的“退烧”有关,甚至不乏模式本身的漏洞。但是到了这一阶段,如何化解僵局,是考验政府对市场变化的回应能力。

过去由于共享单车投放的急剧扩张,不少城市都已总量控制进行了“急刹车”。这在当时背景下,有其无奈乃至是必要的。不过面对已经大变的市场情势,公共管理若还是继续沿用机械化的总量控制,很可能会加速这个行业的窒息。

过去几年的发展已经表明,社会对于共享单车出行的需求是真实存在的。从经济和社会角度来说,本是一个有需求的行业竟走向凋零或者说“烂尾”,无疑是多输局面。应该看到,当前局面的出现,尽管和各平台自身原因有很大关系,但是不是也与严格的总量控制下,市场竞争被弱化有关,值得思考。

众所周知,得益于前一阶段的大规模投放,以及总量控制的跟进,共享单车市场形成了比较突出的市场垄断局面。这一方面令那些借助总量控制而能够实现霸主地位的企业,可能在后期放松了服务和管理上的自我要求,从而降低了共享单车的供给侧品质;另一方面,也抑制了市场鲶鱼效应的衍生,对后期的入场者造成了不公。

事实上,早在年初共享单车行业出现押金难退的现象后,就有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应科学制定车辆投放机制,数量应由属地结合“承载能力、停放资源、公众出行需求”来确定,遵循动态而非机械的管理原则,同时应规范企业准入和退出机制,做好存量与增量的细致化管理。

所以,当前要解锁共享单车的僵局,重新增加市场的流动性,将实质上已无法提供服务、只具有数据意义的共享单车划出总量控制之外,为那些仍有市场参与热情,同时又具备正常管理、运营能力的企业打开一扇门,殊为必要。当然,这种开门,不是说要完全回到过去毫无约束的原始阶段,而是说可以确立前期开小口,再根据具体运营情况予以综合评定、考核来确定投放数量的参与规则。实质上,也就是要改变那种“先到先占”的静态市场格局,倒逼企业依靠服务和实力来获得市场,激活有效竞争。

共享单车行业过山车式发展历程背后的教训和反思,可以有更充分的讨论。正如前几天光明网评论员文章指出的,共享单车陷困境:互联网思维不是悬空之物。但是一个涉及诸多方面因素的公共性行业的变局,应该反思的不该只有运营者一方,社会管理和市场监管同样不容缺席,因为它实际上扮演着控制“阀门”的角色。

从另一层面看,今天看待共享单车的命运,还是离不开市场维度。如何保障市场管理对新事物的科学介入,如何形塑正向的市场竞争机制,以及如何防控市场的风险等等,都有太多的思索空间。特别是在当前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背景下,面对共享单车市场的新变局,管理如何因势利导,也可看出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诚意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