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生态环境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深刻的影响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政治上,污染防治是我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要打赢的三大战役之一;经济上,一批“散乱污”企业被取缔,工作阻力是客观存在的;生活中,生态环境成为群众关注的热点,街头巷尾都在议论。可以说,生态环境已经全面融入了整个社会中,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很难说是一个合格的公民。
每个人都生活在环境中,生活质量高,离不开优美的生态环境作保障。因此,重视生态环境就是关注自己的前途命运,用最高标准来推动一点都不过分。保护生态环境没有哪个人能置身事外,这个道理,就如同一个水池,一旦被彻底污染了,没有哪个物种能幸免。
向污染宣战,主要有战前动员,统一全社会的认识;专业防治,主力军降服污染;稳定运行,全方位监督等几个板块。提高政治站位是全体性的,也不会有谁对改善环境质量提出异议。生态环境工作的专业性体现在污染防治工艺和技术这一块,而这又可以交给专门机构来承担。舆论、群众监督等不需要对技术探究太深,只要听得懂、看得明结果就行。因此,要破除误解,不要认为生态环境工作的技术含量高,普通群众没有这方面的素养就敬而远之,让生态环境业务自说自话,封闭管理。
以垃圾焚烧发电为例,处理工序和成套设备确实复杂,市民不需要掌握全流程,但有几个关键环节是通俗易懂的。一是在垃圾微发酵阶段臭气四溢,应采取负压工作环境,如果运行正常,市民参观时是闻不到异臭异味的;二是垃圾焚烧温度是关键,用的哪种焚烧工艺不必在意,但显示的炉温要达到;三是排放的SO2、NOx和二噁英等大气污染物,有冗长的吸收处理流程,但不是注意重点,只要对照允许排放的限值,判断超标没有;四是废水流哪里去了?排放口的水质达标否?五是灰飞属于危险废物,要作填埋处理,检查交给有资质公司处理的商业合同,以及日常台账。
从上例可以看出,复杂的生态环境业务是可用简单方式进行宣传教育的,高科技的业务与大众化的宣传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两者完全可以互动起来。还有很多生态环境业务没有得到正确理解,甚至说出现“一刀切”的矛盾,需要通过有品位的宣传来消除隔阂。
首先要有敢于宣传生态环境业务的勇气。宣传意味着公开,需要打开大门接受监督,这就不能叶公好龙,要真投入,取得实际的环境治理效果,经得起群众挑剔的眼光,比如黑臭水体的治理,竣工验收需要周边居民参与,且满意率不低于90%,这样让群众真实感受到变化,也真正取信于民。生态环境业务上去了,开展宣传才有基础。全面治污,做不得表面文章。
第二,生态环境宣传要有相对固定的平台,不断提高知名度,尤其不能自娱自乐,与群众还有距离。把生态环境业务弄得越神秘,社会上的猜疑越多,不利于解开疙瘩。要把生态环境宣传信息的量做大,扩大群众的视野。同时,培植一批影响力较大的生态环境宣传品牌,舆情较大时,群众自觉去那里查询权威声音。有的省、市级生态环境宣传平台做得好,市民关注度高,经常刊登专业解读,潜移默化后,群众更加理解、支持生态环境工作,营造了良好社会氛围。
第三,宣传生态环境业务是个技术活,要讲究艺术。作为一门学科,生态环境自成体系,普通群众当然难以理解,如果不能深入浅出的介绍,难免出现曲高和寡的局面。这方面的宣传要准确把握普通群众的认知能力,表达方式也能为其接受。而不接地气的宣传,可能导致逆反,大家根本不看了,转而关注那些语调轻松、调侃到位的公众号等,致使小道消息大行其道。自媒体时代,板着面孔说话的效果不好,应加强艺术性,把眼球吸引过来。专业的事,作故事讲,引人入胜。对做好了的生态环境业务,不要养在深闺,把她的美丽推介给大家欣赏。
最后,坚持综合素质高的人才从事生态环境宣传工作。我们党历来重视面向群众的宣传,提倡政治家办报纸,始终凝聚共识,争取全社会的最大公约数。生态环境业务的专业性强,要培养复合型人才,既有科学功底,又熟练掌握了群众语言,把所开展的业务工作通俗易懂的介绍给大家,消除误解和偏见,自然不会发生故意抹黑生态环境工作的情况了。
生态环境业务与宣传工作互动是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在污染防治攻坚时期,每天都在做大量的具体工作,有的阻力还不小,不主动发声,真相可能被扭曲,带来负面影响,事后再来逆转的成本高。边干边说,实时回击杂音,有助于生态环境事业健康发展。